可编程序控制器的产生

上世纪60年代,计算机技术已开始应用于工业控制了。但由于计算机技术本身的复杂性,编程难度高、难以适应恶劣的工业环境以及价格昂贵等原因,未能在工业控制中广泛应用。当时的工业控制,主要还是以继电—接触器组成控制系统。


1968年,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制造公司(GM),为适应汽车型号的不断翻新,试图寻找一种新型的工业控制器,以尽可能减少重新设计和更换继电器控制系统的硬件及接线、减少时间,降低成本。


因而设想把计算机的完备功能、灵活及通用等优点和继电器控制系统的简单易懂、操作方便、价格便宜等优点结合起来,制成一种适合于工业环境的通用控制装置,并把计算机的编程方法和程序输入方式加以简化,用 “面向控制过程,面向对象”的“自然语言”进行编程,使不熟悉计算机的人也能方便地使用。即:

硬件: 减少

软件: 灵活 简单


针对上述设想,通用汽车公司提出了这种新型控制器所必须具备的十大条件(有名的“GM10条” ):

1、编程简单,可在现场修改程序序


2、维护方便,最好是插件式


3、可靠性高于继电器控制柜


4、体积小于继电器控制柜


5、可将数据直接送入管理计算机


6、在成本上可与继电器控制柜竞争


7、输入可以是交流115V


8、输出可以是交流115V,2A以上,可直接驱动电磁阀


9、在扩展时,原有系统只要很小变更


10、用户程序存储器容量至少能扩展到4K


1969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GEC)首先研制成功第一台可编程序控制器,并在通用汽车公司的自动装配线上试用成功,从而开创了工业控制的新局面。


接着,美国国MODICON公司也开发出可编程序控制器084。

1971年,日本从美国引进了这项新技术,很快研制出了日本第一台可编程序控制器DSC-8。1973年,西欧国家也研制出了他们的第一台可编程序控制器。我国从1974年开始研制,1977年开始工业应用。早期的可编程序控制器是为取代继电器控制线路、存储程序指令、完成顺序控制而设计的。


主要用于:1. 逻辑运算 2. 计时,计数等顺序控制,均属开关量控制。所以,通常称为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进入70年代,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PLC采用了通用微处理器,这种控制器就不再局限于当初的逻辑运算了,功能不断增强。因此,实际上应称之为PC——可编程序控制器。


至80年代,随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以16位和32位微处理器构成的微机化PC得到了惊人的发展。


使PC在概念、设计、性能、价格以及应用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不仅控制功能增强,功耗和体积减小,成本下降,可靠性提高,编程和故障检测更为灵活方便,而且随着远程I/O和通信网络、数据处理以及图象显示的发展,使PC向用于连续生产过程控制的方向发展,成为实现工业生产自动化的一大支柱。


总结

以上就是关于'可编程序控制器的产生'这篇文章的分享,如果您对矩形PLC接入MQTT协议的应用方法有需求或有不同见解的话,可咨询矩形科技 手机 13380797552(微信同号) 电话 0755-27440378 进行探讨了解。矩形科技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

相关推荐

03-14
2023
研讨会不久前,“二十大”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制造业的数智化、高端化和自主化。基于此,“第七届全...
02-28
2023
相关概述电机试验是利用仪器、仪表及相关设备,按照规定,对电机制造过程中的成品、半成品,或以电机为主的配套产品的电气性能、力学性能、安全性能及可靠性能等指标进行的...
12-01
2022
相关背景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正逐年上涨,节能工作也更为严峻。为了避免能源上的浪费,必须对能源管理采取一个合理的方式。在此背景下,能源管理系统应运而生。能...
11-24
2022
相关介绍印前设备主要是指印前图像处理和制版的设备,包括文字和图像录入设备、如激光照排机、制版机、晒版机、显影机、烤版机、打样机、给纸机以及其它印刷前端设备。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