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ememem,页面开小差了,请点击返回首页按钮回到首页!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产生 - 深圳市矩形科技有限公司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产生

上世纪60年代,计算机技术已开始应用于工业控制了。但由于计算机技术本身的复杂性,编程难度高、难以适应恶劣的工业环境以及价格昂贵等原因,未能在工业控制中广泛应用。当时的工业控制,主要还是以继电—接触器组成控制系统。


1968年,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制造公司(GM),为适应汽车型号的不断翻新,试图寻找一种新型的工业控制器,以尽可能减少重新设计和更换继电器控制系统的硬件及接线、减少时间,降低成本。


因而设想把计算机的完备功能、灵活及通用等优点和继电器控制系统的简单易懂、操作方便、价格便宜等优点结合起来,制成一种适合于工业环境的通用控制装置,并把计算机的编程方法和程序输入方式加以简化,用 “面向控制过程,面向对象”的“自然语言”进行编程,使不熟悉计算机的人也能方便地使用。即:

硬件: 减少

软件: 灵活 简单


针对上述设想,通用汽车公司提出了这种新型控制器所必须具备的十大条件(有名的“GM10条” ):

1、编程简单,可在现场修改程序序


2、维护方便,是插件式


3、可靠性高于继电器控制柜


4、体积小于继电器控制柜


5、可将数据直接送入管理计算机


6、在成本上可与继电器控制柜竞争


7、输入可以是交流115V


8、输出可以是交流115V,2A以上,可直接驱动电磁阀


9、在扩展时,原有系统只要很小变更


10、用户程序存储器容量至少能扩展到4K


1969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GEC)首先研制成功第一台可编程序控制器,并在通用汽车公司的自动装配线上试用成功,从而开创了工业控制的新局面。


接着,美国国MODICON公司也开发出可编程序控制器084。

1971年,日本从美国引进了这项新技术,很快研制出了日本第一台可编程序控制器DSC-8。1973年,西欧国家也研制出了他们的第一台可编程序控制器。我国从1974年开始研制,1977年开始工业应用。早期的可编程序控制器是为取代继电器控制线路、存储程序指令、完成顺序控制而设计的。


主要用于:1. 逻辑运算 2. 计时,计数等顺序控制,均属开关量控制。所以,通常称为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进入70年代,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PLC采用了通用微处理器,这种控制器就不再局限于当初的逻辑运算了,功能不断增强。因此,实际上应称之为PC——可编程序控制器。


至80年代,随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以16位和32位微处理器构成的微机化PC得到了惊人的发展。


使PC在概念、设计、性能、价格以及应用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不仅控制功能增强,功耗和体积减小,成本下降,可靠性提高,编程和故障检测更为灵活方便,而且随着远程I/O和通信网络、数据处理以及图象显示的发展,使PC向用于连续生产过程控制的方向发展,成为实现工业生产自动化的一大支柱。


总结

以上就是关于'可编程序控制器的产生'这篇文章的分享,如果您对矩形PLC接入MQTT协议的应用方法有需求或有不同见解的话,可咨询矩形科技 手机 13380797552(微信同号) 电话 0755-27440378 进行探讨了解。矩形科技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

相关推荐

06-11
2025
在注塑成型行业向智能化转型的关键阶段,数据采集网关正从简单的信号中继设备演进为驱动工艺优化的核心智能节点。通过构建多源数据融合与实时反馈调节的闭环系统,注塑机数...
06-11
2025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绿色能源的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绿色能源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储能能量管理系统(EMS)正以其独特的优势,为绿色...
06-09
2025
在全国产业升级和技术自主可控的大背景下,全国产化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在半导体设备领域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这一进程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诸多困境。深圳市...
06-09
2025
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工业控制系统(ICS)已成为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工业生产的安全稳定运行,乃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随着无线技术的...